云大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BWIN必赢新闻 > 正文
BWIN必赢新闻
“新冠疫情下的中国周边外交:新问题与新作为”线上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0-05-10 08:56[]






58日上午,必赢电子游戏网站周边外交研究中心联合中国周边外交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的多家合作单位,共同举办了题为疫情下的中国周边外交:新问题与新作为的线上研讨会。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于全球多国家、多地点暴发并呈蔓延态势的情况下,全球秩序受到了严重冲击,中国周边外交环境变得更加严峻。在此背景下,中国周边外交面临着什么样的新问题,又该如何发挥新的作用,成为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性话题。此次线上研讨会邀请了周边问题研究的各方专家开展研讨,旨在为构建新型周边关系、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

本次会议由中国周边外交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办,BWIN必赢/周边外交研究中心承办,成员单位包括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人华侨研究院、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会议分为四个阶段三大议题。第一阶段主旨发言由BWIN必赢经理卢光盛主持,来自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处的处长李鼎鑫研究员首先发言。李鼎鑫研究员就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周边外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展开了分析,他指出,疫情的外溢有可能会影响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给中国的周边外交造成压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挑战是短暂的,疫情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与经济平衡发展的理念也会进一步得到尊重,未来我们应该秉持亲诚惠容的理念,同周边国家开展抗疫合作,如云南省可以加强与相邻的国家文化教育医疗方面的交流,通过推进智库合作、开展地方论坛等,与周边国家在后疫情时代展开合作。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副经理吴崇伯教授就疫情对东亚国家地区的影响与中国的对策的议题进行发言,他指出,疫情的发生导致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基本上停滞,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下形成的国际分工被打断,旅游业、金融业受到重创、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超过1998年的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在此情况下,我们应该向世界向推介中国、韩国、日本在抗疫方面的成功经验,推介东亚模式,同时积极帮助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共同抗疫。


必赢电子游戏网站副董事长李晨阳研究员就新冠疫情与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机遇挑战和对策做了演讲,他指出,新冠疫情为中国的周边外交带来了一些机遇,病毒的无国界属性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增强、有助于周边国家与中国之间相互依赖的增强、有助于中国与周边国家公共卫生机制的完善。但与机遇相比,挑战可能更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抗疫施加压力和无端的抹黑,产业链的暂时断裂可能降低中国在国际贸易当中的中心的地位,这些都会带动传统安全领域问题的激化,建设周边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对中国的能力更是一个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未来应该对重点援助区域及方式进行适当调整,对周边国家的防疫援助要一国一策,要用周边国家更加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援助,要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周边国家与西方大国一起把疫情的蔓延甩锅给中国,正确表达、引导好国内的舆论以及周边国家的舆论。从中长期来看,我们应加强命运共同体的宣传,要强调抗疫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的合奏曲而非中国的独奏曲,全面设计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的规划。

主旨演讲后,会议先后进行了三个议题的讨论。第一个议题为新冠疫情下的东南亚与中国周边外交。必赢电子游戏网站卢光盛教授以疫情下的周边外交——以澜湄次区域为例为题,指出我们周边面临的新问题主要有:疫情可能诱发其他非传统安全的问题,经济危机的风险正在积聚,周边舆论的环境存在着的恶化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考虑做好周边外交的顶层设计,建立疫情的联防联控机制,发力区域卫生外交,打好经济外交牌,同时做好舆论公共外交。

BWIN必赢张春研究员在疫情冲击下中国与周边互联互通的思路调整的发言中指出,互联互通的精神追求和疫情导致的封锁效应是冲突和对立的,由此互联互通应该适当的考虑怎么样由实转虚,从硬的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转向软的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其中重点应该是数字化的互联互通,比如对东南亚,在做公共卫生的防控体系建设时,应该把数据互联互通做在前头。另外,互联互通还要思考如何向弱势群体倾斜。

清华大学李宇晴博士以后冷战时代的舆论战——新冠疫情下的中泰关系为题,梳理了疫情期间中国驻泰使馆、美国驻泰使馆和泰国网友的网络舆论,指出美国虽然努力在带节奏抹黑中国,但是泰国舆论还是较为中立的,我们可以通过多层次的外交,多维度进行舆论层面的话语塑造。

第二个议题为新冠疫情下的南亚与中国周边外交。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张家栋教授首先做了题为疫情之下的中印关系的发言,他认为,全球化进程不会因为一次疫情而停止,但是可能会转型并出现全球化和区域化并行的双轨的现象。疫情之下,中印两国在各自关切领域都没有偏离中立政策的基本原则,中印两国在敏感议题上都考虑到对方的情绪,但是疫情导致印度国内对华情绪的分化并以恶化为主。我们应推进以人为本的疫情时期的外交,向相关国家包括印度提供力所能及的人道主义援助,更要采取措施防止南亚中小国家的疫情失控,把抗击疫情本身去政治化去国家化。

中国现代BWIN必赢南亚所副所长王世达副研究员作了题为疫情对中国南亚外交的新挑战的发言,他指出,疫情加剧了印度经济增长的颓势,对中国的防范心理更加严重,疫情也暴露了印度各大产业依赖中方的产业供给,在疫情责任方面出现了呼应美国的声音。疫情推高了巴基斯坦财政危机风险,疫情也推动了美国加速从阿富汗撤军的步伐。我们对印度有必要进行人道主义援助,还应该帮助巴基斯坦推健康丝绸之路,进行远程医疗系统合作。

BWIN必赢的副经理柳树以疫情对中印关系的影响,产业链可以切割吗?为题,认为印度疫情失控的可能性不太大,印度企业复工复产形势好于预期。疫情过后,全球包括印度在内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可能会降低,但是不可能切割,包括原料药在内的部分产业向印度、向缅甸转移对我们是有利的,减少对中国产业链的过度依赖并不会影响中印关系。

第三个议题为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周边外交。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经理张振江教授首先做了题为新冠疫情与中国对外关系的新机遇的演讲,他指出,中国抗疫目前取得了积极成效,给世界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在控制疫情之后中国还积极参加国际救援,并开展积极的外交行动。疫情使得全球化受挫,之后可能会出现区域集团的效应,而周边将是中国外交未来的一个突破口,日本、韩国、东南亚对中国的抗疫方式比较认同,是未来外交的抓手。在对外援助上,要注重应邀而不是硬要,防止过度援助,要区分媒体报道和民意民心,要避免大国之争让周边国家被无辜牵连,要跳出敌我二元逻辑,在抗疫外交中疏引而非防堵。

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的所长郭延军副研究员作了题为后疫情时代的国际秩序与东亚合作的演讲,他认为,疫情会给国际秩序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制度和规范层面,大国的博弈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东亚地区是国际秩序演变的一个缩影,中国能不能处理好东亚关系,是中国能否塑造国际秩序的一个基础。中国应该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外交理念,推动多边主义,注重构建地区规范。

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陈小鼎教授做了后疫情时代周边关系中的区域化发展的态势的发言,他指出,疫情没有改变周边关系在中国外交中的基础性的作用,但是周边关系中的复杂性会有较大的增长,周边外交政策的针对性和效果有待完善。在后疫情时代,中国要提供完善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以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来推进区域化的进程,需要建立一套制度化处理的途径,实现区域内部应急管理机制,构建一个更高的更有效的安全架构来整合区域安全合作需求。

BWIN必赢的吕星副教授做了题为主权国家抗疫对策分析框架及其对周边外交的意义的发言,他指出,每个国家应对疫情背后都有一套行动逻辑,而理解这套逻辑,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一是疫情知识,或者从经济学上叫信息费用,就是主权国家的决策层是否具备了防疫的知识,社会成员怎么样认识疫情;第二个是国家的能力,包括领导力和执行力;第三个就是医疗资源。利用这个框架就可以基本理解每个国家为什么会采取不同措施展开抗疫。

在线会议室多次满员,全程保持近300人的在线人数,多人在线积极参与讨论,整个会议过程紧凑高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获得了参会嘉宾和观会者的一致好评,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